一日在公交站候车,人不多,旁边有一年轻女孩。正等车有点心急,来了一辆三轮车。原以为是来拉生意的,不料拉三轮的小伙子没有吆喝人坐他的车,而是嘎的一声,将车停在女孩的面前。下面是一段虽非舞台正版却是生活中完全真实的“非诚勿扰”:
“你好,你还认识我吗?”小伙子笑着向女孩打招呼。他大约二十七八岁,脸上因风吹日晒有些沧桑。女孩打量着他,在努力回忆。小伙子见状又补了一句:“几天前你坐过我的车啊,当时车上还有一个女的。”女孩似乎想起什么,点点头。小伙子显得很高兴:“听你们说话,好像是附近高校的学生吧?”女孩笑了一下,又点点头。小伙子在女孩的笑容里好像受到鼓舞,继续问:“是哪个学校的?”“工学院的”女孩回答。“你是哪里人啊?我们好像是老乡呢?”女孩说:“我是连云港人。”“我们真是老乡,我是东海人呢。”小伙子很开心,一副他乡遇故知的神情。“东海,你该知道的,朱自清的家乡。”见女孩没什么反应,他又用那并不纯正的普通话继续发挥:“朱自清是个大文学家,他的名作有《背影》、《荷塘月色》,还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女孩愣了一下,没想到这个拉三轮的还挺斯文,但她显然已不想再搭讪下去,就客气地说,“你忙吧,你忙吧。”小伙子并不想走开:“哎,你是学文科还是理科的?”女孩支支吾吾不想回答。小伙子突然又提出一个问题:“你的书法怎么样啊?”女孩想了一下说:“还可以。”明明不想回答又忍不住,可能她的书法真不错。小伙子又高兴了,连珠炮似的问:“喜欢写什么体啊?柳书?隶书?魏书?”面对这个饶舌的小伙子,女孩有点受不了,连忙打断他:“你赶快忙你的吧。”小伙子有点自嘲的笑了:“逐客了。”接着又叹了一口气:“我现在只要喝点酒,就什么都不想了。”他好像在找红颜知己,显然找错了对象。慢慢的一只脚踏上了轮子似乎要走,突然又停下来,再次问女孩:“你书法好,能给我写一副字吗?”女孩连连摆手“不行不行。”小伙子还在一厢情愿:“我把手机号码留给你?”女孩显得很不安:“不用不用。”这时正好一辆公交车过来了。她说了声:“我该走了”。可能还没看清是多少路车,就跳上去落荒而逃,小伙子冲着她的背影又喊了一声:“如果这两年我不改行,还照顾我的生意噢!”这句让人喷饭的话女孩可能根本没听到。
当晚江苏卫视正好在播《非诚勿扰》,台上的男嘉宾大都是高学历、高薪水、高地位,而白天站台上那个三轮车夫的影子却始终在眼前挥之不去。显然,那个小伙子并非无聊的小混混,但又饶舌的令人生厌。一口夹着乡音的普通话,一副与身份不协调的“斯文”,他感慨现在什么都不想了,他的人生一定有故事。苔米花虽小,也学牡丹开,这个拉三轮为生的小草根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哦。小伙子自称是朱自清的同乡,朱先生的作品我读过一些,还真没注意是何方人士。好奇之下,打开电脑百度一下,跳出一行字:“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天!真是东海人。这位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大文豪的小同乡,也有文学梦吧。朱自清的《背影》在文坛上定格了永恒的慈父形象,而这个游走于城乡之间拉三轮小伙子的背影又让人想起什么呢?
公交站台上的“非诚勿扰”
相关文章
- 暂无文章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