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很胆怯地问出这样一个问题,希望不要有太多的目光聚焦到这里,我先坦白我的不怀好意,无论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请让我先发完这一声叹息。
很多人觉得自己善于写忧伤的文字,而事实上他们在大多数的文章里,和忧伤有关的文字的确占了大多数。其实,并不是人们善于写忧伤的文字,而是忧伤的情绪更容易感染我们,并且在这种情绪当中的人们往往是孤独的,寂寞的,于是在这样一种心灵空虚的状态中,人往往更倾向于用文字来寄托哀愁,怅惘人生。这一点在爱情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热恋中的男女,整天缠绵在甜言蜜语中,他们的心思多花在对幸福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憧憬上,而这种感觉往往不会流露于字里行间,或者即便他们想书写下这份甜蜜,那基本上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了。失恋的人,在幸福瞬间消失的重大锤击下,他们经历了一次从天堂到地狱的黑色之旅,悲伤、迷茫、惆怅、痛苦等等的情绪缠绕着他们,当他们用文字来表达这些情感时,往往是思绪满天飞,而他们随便地涂抹都可以让烦恼痛快地释放,只是这种烦恼纠缠地太紧,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除。
幸福中的人通常不会去思考“我为什么会这么幸福”的问题;而悲伤中的人会把“我为什么会这么不幸”反复地念在口中,念于心上。失恋的人最频繁询问的问题大多是“爱一个人真的这么难吗”,“世间还有真爱吗”,“我的真情为什么换不来同样的真爱”等等,而热恋中人则不会对幸福发出任何纠缠性的提问。所以,失恋的人往往能够用文字编织出漫长的篇章。
幸福中的人通常都有可靠的事物供其依赖,所以他们不会对文字过分的纠缠;悲伤中的人往往是孤寂的,当他们无法忍受心灵的巨大空虚时,自然要找寻一个依靠,而他们的选择往往都是文字。失恋的人形单影只,独守孤贞,处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往往更容易去思考,去探究。当他们把这些思考呈现到文字当中时,他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方式其实是调节心情最好的良药,久而久之,对文字的纠缠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依赖。
当我们读了太多关于失恋的文字,有时候会产生这样一种联想:“这个世界上不幸福的人还是占了大多数。”而我更加荒诞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全世界平均每天失恋的人数有多少?占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我这种联想很容易被误解,对于那些正处于失恋痛苦中的人来说,他们会觉得我在幸灾乐祸,其实我只是在感叹这世界悲伤的气息太浓,太重,我们所理想的社会离我们仍然很遥远。
我们总在讲“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出家人慈悲为怀”,这某种意义上是在说明“悲”才是人特有的情感,只有让悲的情绪延续下去,这世界才是最和谐最真实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如今再看那么多与悲伤有关的文字,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我们都活在自己的本色中。其实,这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失恋人的悲与观音菩萨的悲毕竟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对自身处境的困惑与感伤,而后者则是对天下人的体悟与宽容。失恋者在悲的困惑中不断地寻察追问,却终不能让自己从悲的困境中走出,最后只能借助时间的消释或者另一段恋情的思想转移来完成这段人生难得的思索,那实在是一种遗憾!
我曾经为许多失恋者开导、劝说,基本上都无济于事,如今我知道,哪怕我的劝说成功了,如果失恋者是因为我的开导被动地接受他自身的不幸,这仍然是于事无补的。因为他们表面上呈现出一份冷静与达观,而内心里并没有看透那种悲的处境。所以,当我还在不断地阅读失恋者的文章时,我不会再过深的干涉,最多把我从大师口中偷来的处世态度像做广告一样对他们每个人宣传一次:“以悲观的心境过乐观的生活。”
最后我再虚情假意地问一句:“今天,你失恋了吗?”
今天,你失恋了吗?
相关文章
- 暂无文章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