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八-九月陆续撰写。上学的时候看过三国,没什么大的感受,今天重新审视,有几句话深入内心: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外柔内刚,左右逢源,善其身后而平天下。在现在社会学人做刘备做事学荀彧,总可以运筹帷幄,左右逢源。以下是我对三国人物的浅陋的分析。
重点谈一下几个人物:
1、陈忠功绩分:50个人喜爱度:85
也许是导演找的演员真是好,这个陈宫的演员表情很真挚,很叫我崇拜。
首先说其人刚正、正直,怀着一颗辅助明主,实现抱负的理想,而且在董卓统治期间,作为中牟县令,逮捕了曹操,满可以割其人头,得授十万黄金封万户侯,但是他却放了曹操,并抛家离子弃官从曹操,当时全国都通缉其二人,当时曹操一个伯父收留此二人,在其杀猪时候磨刀,曹操误以为要杀其二人,就将其家17口老少全部杀害,当时陈宫感觉曹操是奸诈小人,且将离去。后来辅助吕布想成大业,先后夺取徐州府,后因吕布不停其劝告,被曹操攻破城池,被俘。曹操不想杀他,但他只求一死,最终被杀。
我对其评价是:为人正直,满怀大志。但已不符合社会实际,只一味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犯了为人处世要适应社会,识时务者为俊杰,实为人生一大憾。
2、曹操功绩分:90个人喜爱度:100
其自称为曹阿瞒,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而著称。
其过人之处有一、不以儿女情长乱其心。反应在一是其父被徐州牧杀害,其说“福中有祸,祸中有福”。以其为借口进攻徐州。其二吕布一死,貂蝉要殉情,其喜欢已婚少妇,就把貂蝉据为己有,貂蝉自杀。其只少为动情,未影响大业。二、
胸怀大志,不以困难挫折所动摇。当其刺杀董卓失败时,被全国通缉,其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放弃理想苟且偷生,反而说“我将来就大位时封你为护国公”,以天子自居。三、学会遗忘。其为了达到目的可谓厚颜无耻,先是许诺吕布封其为护国大将军,但是逮捕吕布后直接杀了,许诺刘备为徐州牧,在其领大功后就假装遗忘,直叫郭嘉提醒了三次才想起,呵呵,真是厉害。四、很会用人,会授权下面人做事,而自己不嫉妒英才,各司其位。好了,说说其他英雄吧,说实话我最敬重的是曹操,最喜欢曹操。最大的毛病就是疑心太重,睡觉任何人不能接近,死后建墓72座。曹操内心深理,一直说世人不理解其内心,其深测的内心,66岁带着远大的抱负随着岁月长埋于土下。
今天看到30集想再夸曹操几条一、礼贤下士,1为关云系鞋带,2、光脚出迎许攸3、为陈琳拂去身上泥土。二、胸怀宽仁,只知而不追究,威也。击败袁绍后,搜查去大量原来文武百官暗通袁绍书信,他连看也不看就全部烧掉。
3、刘备功绩分:80个人喜爱度:70
其人最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在人前做的是谦虚谨慎,如履薄冰,谦谦君子,实为恶毒小人。优点之处一、广交朋友,礼贤下士,和张飞、关云兄弟相称,用点江湖以其收为其用,在表面兄弟相称,哥哥弟弟,让其二人死心塌地为其卖命,总结起来就是给人尊重,叫人卖命,最终二人都为其江山死了。其二:城府很深,泰山崩于前而不动。每每遇到大事,从长计议,不以小功和虚名而得意忘形。比如曹操将其召入宫中,皇帝封其为侯爷,其不为其动,知道只是曹操给的虚名,便城门不出,自家种菜,韬光养晦,当皇帝偷偷给他给其昭命,其感恩涕沥,当曹操耳目来时,其赶紧把泥土摸到脸上,其人变得真快。其三:不贪小利,只视大功。假情假意,真真虚虚。当徐州牧把职位让给他时候,他再三推辞,要走,让人感觉其真的是大豪杰,其实为了等实力壮大后再做打算,其眼光其准,胸怀其大让人佩服。从其身上学到做人谦虚,受益匪浅。
再加一条,其人过人之处在于深沉,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三兄弟分离,几乎要自杀,其从刚开始起兵到最终成功,经历了大部分时间为寄人篱下,受尽侮辱,但其卧薪尝胆,次次如履薄冰,谨慎仅为,一次次重头开始,一步步发展,着实叫人佩服。
但是从其身上学到的东西就是学会示弱,这个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例如日本最近选举首相,最终那个俯下身喂公民小孩吃东西,深入基层的,有亲和力的领导胜利了。回到社会上,每个人都在竞争,当你学会示弱的时候别人就会从心里想把票投给你,你表现的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的话,后果就是别人表面随和,心里在骂娘。从刘备身上学的就是1、示弱2、城府3、沉稳4、远见
4、吕布功绩分:30个人喜爱度:40
其人只贪小利,只识小功,匹夫之勇。为人善变,必死无疑。其一此人勇猛无比,被人称为人中吕布,再个其拥有赤兔马,如履平地,再个拥有美女貂蝉,可谓占据天下三宝,但是被社会给的光环给害了,一味沉浸在酒肉美女之中,最终做了曹操的刀下之鬼。其二无远谋,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当袁术许诺给其二十万钱粮时,不考虑小沛和徐州是唇齿之寒,竟然把偷袭了徐州,最终得罪了刘备,最终失去根据地和盟友,也没得到钱。其三失败之处儿女情长,不足为谋。当曹操围城绞杀时,因为貂蝉有病,为未听取陈宫建议,出城建营,最终城破,被擒处死。最终只能是匹夫之勇,不足为耻。
学习的东西有1、做人不能太傲,做事不能做绝,一个蛋糕大家吃,可以自己多吃点,这样大家就会拥护你,当你一个人吃尽的时候,就成了众矢之的。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考虑什么事情要考虑到以后,早做准备,不要临时抱佛脚。
5、袁术功绩分:60个人喜爱度:50
此人心胸狭义,势力小人,无远虑,只求一时权贵,最终死于表面的尊贵,持玉玺而亡。
失败之处,一、在群雄都争霸一方时候,其和其兄袁绍都拥兵40万,将多地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其犯了大忌,都看着皇帝的位置,在谁也不到一统天下的时候,都在持兵观望,但是他缺提前称帝,其哥哥也不再管他,大家都针对他,最终死于他乡。二、其贪图小利,言而无信。在天下诸侯聚集共同讨伐董卓时,他许诺刘备和孙坚立功后给钱送粮,最终一点都没有兑现,遭大家唾骂。三、刚愎自用,不听取属下幕僚建议。
可以说袁绍袁术是一号人,做人失败之处1、不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情最后让人失望,那以后别人就不会给你卖命了,这和刘备比较就是丢了西瓜要芝麻2、刚愎自用,因为家世为四世三公,可为天下第一大势力贵族,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性格,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得罪人还没有规避风险,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3、做事的时候外刚内乱,拿袁绍来说,自己管理的幽州,并州可为制度建立健全的很,表面上自己的辖区是井然有序,处处显示出大家手笔,但是自己3个儿子各自为政,处处勾心斗角,国家从内部就分裂了。
6、许攸功绩分:75个人喜爱度:80
此人聪明绝顶,精通权术,战术。原本为袁绍幕下参谋。后因暗算谋士田某被袁绍误杀,加上家父贪污袁绍咬牙切齿的说要等战胜后杀许攸,最终其叛逃到曹操处,加上其小时候和曹操为同窗好友,其协助曹操,偷袭粮草,打败袁绍,依许攸之计,最终战胜袁绍,论机谋论才干此人算上个高高人,可以说是曹操和袁绍对峙的转折点,从此曹操走上第一大国,袁绍袁术大势已去。可为劳苦功高。
此人最终还是被曹操所杀,失败之处一、贪图小利,在为袁绍谋集粮草时,其为了公报私囊,让父母构筑楼台,贪污了粮草,被别人密报袁绍,犯下大错,其二、也是此人最失败之处,我也犯过此错,就是好大喜功,功高盖主。在助曹操击败袁绍后,天天醉酒,处处显示自己的功劳,处处显示自己的高明,说曹操的坏话,最终引来杀身之祸。
7、许褚功绩分:70个人喜爱度:70
刚直,率直,衷心耿耿,为下属实属忠将。处处为主公效劳,无二心,可为忠友。虽然有勇无谋,但是可以作为挚友。
8、袁绍功绩分:70个人喜爱度:70
此人外宽内狭,善变不定,有胆无谋。一、先是征讨董卓时,天下诸侯聚集,封其为盟主,但其只从自己考虑,三次错过胜利的机会,当曹操进攻刘备时候,很好的机会去进攻曹操许昌,但是因为其儿子有病,其悲痛无比,还大打了许攸40大板,最终错过机会。二、为假象所迷,当集合70大军攻打曹操时,曹操拿出太子和其求和,给足了袁绍面子,袁绍还沉浸在胜利之中,等和曹操喝茶到午时,太阳刚好照到袁绍大军,曹操放箭,其大败。最终吐血而死。
9、荀彧功绩分:90个人喜爱度:90
此人了解的不多,但我对他要比诸葛亮的印象要好,首先此人很会揣摩领导心思,当曹操看上吕布的貂蝉时,他想到了红颜祸水,就告诉属下把貂蝉杀了,当曹操处许昌和袁绍对峙的时候,进攻不能赢退不能守的时候,其表现出超人的判断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分析了当前的形式,适当的言语说出了当前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为曹操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打仗上,其知人善任,摸透人的性情和能力,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地方,往往结局在预料之中。与领导相处时对于领导的家事私事坚决不参与,当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害死曹植,荀彧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他不说,叫曹操自己去看,曹操死了一个儿子,不想再第二个儿子也死了,也就不再提了。最后和陈宫的结局一样都是死于曹操之手,但曹操对他的评价是兄弟,对其评价极高,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曹操称魏王的时候,其大力反对,曹操自然心里不爽,派人给他送了一盒酥,但是里面是空的,荀彧自杀,可谓不能独善其身,究其深层原因就是不能愚忠,要紧合时代的步伐。
10、周瑜功绩分;93个人喜爱度;95
此人办事干净利索,远谋近虑,神悟战术,争强好胜,英勇神武,独立办事能力强,缺点是内心有点傲,自是主张。首先在年轻的时候和领导以兄弟相称,和孙权共同娶得大乔小乔,和领导关系相处的非常好。在工作上,其有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赤壁之战是周瑜之功,计策是周瑜的,兵是周瑜的,功劳也是周瑜的,诸葛亮借东风纯属扯淡。缺点争强好胜,为了和诸葛亮斗气,一意孤行,私自出兵6万攻打荆州,被孙权收回兵符。为臣的什么时候都要揣摩领导的心思,不可超出圈圈。再个就是人要有好的身体,不然什么事情都是纸上谈兵。
11、诸葛亮功绩分;95个人喜爱度;80
此人怎么说呢,三国演义上对他演的太神话了,不过史书上号称卧龙凤雏,确实诸葛亮对心理学是大师级人物,知人善任,善于把握大局。当他出山时,有人问了,那时候曹操雄霸天下,孙权霸据江东,就刘备处处败仗连个栖身之处都没有,为什么选择刘备,其实是有原因的,曹操那里有荀彧,孙权那里有周瑜,他去那里都不能当个幕僚中的老一,只有刘备一个是有雄心壮志,二是对他礼仪相待,三是没有谋士,他选择了去那里。兵法上其算可以,但他是部小局,对于曹操那种雄才伟略,有现在话说是战略思想,诸葛亮是战术思想,一个是领导一个是干部。再个佩服诸葛亮的就是驭人之术,举个例子,恩威并用折服魏延,当刘备进攻的时候,魏延杀主救下黄忠,并投奔了刘备,但是当其刚进营帐,诸葛亮说“卖主求荣之人,将来还会起反心,拉下去斩了。”当时魏延大惊,刘备说“不能把,杀此人,不能服众。”诸葛亮说“那赏其500金,拜为前将军,”魏延经其一威一恩,自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只要诸葛亮和刘备在,他就不敢有2心。等他们死后,等于把魏延逼反了。
恩威并用,折服魏延
12、孙权功绩分:96个人喜爱度:90
我对其最好的印象就是他是个好领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说说我对领导的看法,我觉得领导分了三类领导,一类领导实干家,什么事情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对专业技术什么都懂,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但是此类人不知道真正的领导是运筹帷幄,搞好人际关系,向领导靠拢,最终做个高层执行类的领导,不能进入班子,呵呵。二类领导是很会而与奉承,讨好一把手,搞好同事关系,给下属安排好工作,很会协调,能懂得什么人需要什么,就给人什么,组织上下一团和气,能避免矛盾,共同把工作做好,最后一类领导是真正的领导,首先要么是霸气的要么是仁义的,这类领导心胸宽阔,能容别人不能容,能想别人想不到,能做别人做不出。在面临对外决策时,能表现出超人的判断力和选择性,能引导大家走向更辉煌的发展,给人以希望,二是这类人学会放权,就像孙权,把军事和行政大权分2个人,打仗和处理事务都不需要自己熬费心机,让人各得其能,实现别人的价值,自己也省心,但是放权不是一下都不管了,当周瑜不请示自己,私自出兵攻打荆州,就把兵权虎符收了回去,鲁肃一味和刘备讨好,造成孙权决策失误,孙权果断的说“你心中是我是主还是刘备是主啊,你去找刘备把。”这就叫束。第三就是这类领导对待下属奖罚分明,这类领导一般就是单位的一把手。你看我说的对不。
再个孙权懂得认错。对待周瑜先收兵符再认错,对鲁肃一直敬重,当迫于妹妹嫁于刘备时,感觉周瑜是对的,说了鲁肃‘你不视我为主,我又何必视你为臣’,为了江山的长远发展,还得2人的帮助。
13、关羽功绩分:90个人喜爱度:82
关羽被神化成武神,是忠义、诚信的化身,但是其人有很多的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傲,自恃比天还高自以为武功高强,从单刀过五关斩六将杀文丑斩颜良,开始自己就开始傲起来了,等刘备打下汉中有资本后,就自己去守荆州,当刘备和诸葛亮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出兵,并单刀赴会,藐视江东,当孙权把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时候,关羽说“虎子岂能娶犬女,结果激怒江东集团,当曹操和刘备激战时候,江东和曹操合作,结果关羽被孙权取下首级。张飞就不再单独说了,和关羽是一号人,但是这类人是忠心为主的人,内心刚毅忠主,这类人可以作为挚友,做下属是最佳的选择。
14、曹丕
我还是比较喜欢曹丕的,很会做人,曹操有好几个孩子,曹丕,曹洪,曹植,曹彰等,这几个儿子,曹丕为人是大智慧,而其弟弟曹冲可谓聪明,七步成诗,曹操对曹冲最为喜欢,当曹操远征,曹冲写了一篇洋溢飞彩的文章,而曹丕不会写那么好的诗,但他跪倒曹操脚下,痛哭流涕,反而更加感动曹操。曹操和荀彧都知道曹丕把曹冲嗐了,曹操曾2次考察曹丕,一次刚死时候,曹操诈他,二次是曹操快死时候,以情感动曹丕,叫他说实话,曹丕说;我说的句句都是实话,曹冲确实不是我杀的。’曹操心里怎么想呢,就如司马懿所说,曹操心里在想‘曹丕儿你一定要顶住啊。千万别说。’为的什么就是要曹丕学会厚黑学,才能继承大业。曹丕算是曹操几个儿子当中城府较深,心眼最多的。他识时务,坚持理想,当他内心崇拜司马懿时,就处处请教,处处留人情,当曹操死时候,曹丕未登记,天子来看,司马懿和华qin就说服了天子给曹操跪下,给足了曹丕面子。说明其做人低调,示弱,让人才甘心为其卖命。其内心狭义,喜欢内战,当继位的时候,可笑的是和天子一块开朝会,可以看到其面容的不爽,继位时叫曹彰交出兵权,因其弟弟曹植不去朝拜而将其杀害,曹植写出了名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锅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5、司马懿
司马懿我对他的评价是隐忍,当曹操在位的时候,都不敢对其委以重任,处处怀疑着他,只有战争危机的时候,才想到司马懿,司马懿也为曹操立下大功,当曹操死前对曹丕说‘处处提防着司马懿。司马懿看事情早就料到结果,当曹操在世时候,对曹丕是有夸有打,可谓玩弄曹丕与股掌之间。第二司马懿是很会善后的人,就是自保。当曹丕害死曹冲时候,他给曹操说,要去给曹冲守丧三年,其实是为了逃避宫廷祸乱。当曹丕继位的时候,问他要什么官,其明白是测其心,就说我就当个主薄,写写昭文,其实是个现职,当给他赏赐宫女时,也不要,就是为了隐忍。
司马懿最需要我们学的就是临危不乱,水火不动容。
饿 评 三国 论三国
相关文章
- 暂无文章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