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本书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但给我想从高加林的爱情来谈谈。文章一直是围绕高加林的两次人生大起大落来写的。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交织,失败与成功的相伴。在这段时期,高加林经历了两个女人,一个如野百合般的刘巧珍,一个似荷花般的黄亚萍。
说起她们像花,因为她们都长得很漂亮。巧珍有“白杨树”般苗条的身材,亚萍长得很俊。朱小枝老师就曾经说过“花是春天的精魂”她们激发周围的人去追求美。在高加林被学校解雇后,他浑浑噩噩在家过了一个月。后来,是巧珍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一下子让他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他对生活的热情。爱的暖流漫过精神上的冻土地带。新的生机便勃发了。另外,亚萍在加林进入县城工作后,疯狂地向他求爱,甚至不顾一切和男友分手。让他脱胎换骨地进入另外一种浪漫的现代城市生活。这些花儿,让他看到生活的美,让他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激情。她们就像小精灵一般将他的痛苦溶解,把快乐蔓延。
两个如花一样的女人给高加林的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像春天的精魂一样,带着他告别生命的苦痛去享受和煦的春光,抑或去追逐有品位有情调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两个女人对他的爱却是不相同的。
巧珍的爱如野百合一般,扎根在农村贫瘠的土地上,守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来期待着自己的爱情。盛开就是奉献他人。装饰了加林消沉的心房,驱赶了加林失意的惆怅。她爱得那么简单与专一。甚至痛到心处还是挥泪把心爱的人让给城里人。只因要给他自由,让他得到属于他自己认为真正的幸福。她太单纯,太天真。守着十几年的爱情之花,却最后凋谢在现实里。而她浑然不知,心中的期盼一次次升起而后毁灭时就该被现实唤醒。痛心之余,被逼无奈,嫁给他人。在出嫁的那天,还是要撩起盖头看看他们曾经躺在一起、抱过、亲过的地方。在他走后的日子焚烧着思念,承受着温柔带来的沉默。
亚萍的爱如荷花一般,生长在肥沃的城市这片淤泥里。看惯了城市的阴暗面,却保持着愤世嫉俗、为人清高的性格。像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太高太直而在身边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高加林的出现,却一下子让这朵荷花找到归宿。又是旧日同窗,又是志趣相同,两颗炙热的心之间,爱情如野草般疯长。但是,她却不会为了爱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都吃不了那么多的苦。爱上他,就是因为他不再是农民,他们可以过上前卫的浪漫生活。得知他是“递条子”才进了城里,事情揭露后马上要回农村时,她就不再爱他了。即便是爱的,但她更爱自己。
如果说巧珍是盼望加林当了农民自己才够格嫁他,那么亚萍是真诚地不情愿他是个农民。在作者的笔下,亚萍是个反面例子,一个爱得不够深,不愿生活在农村的女人。然而,我们要想想,如果现实里加林选择了巧珍他们会很幸福吗?把流转在我的心里的文字再拿来品味一下,我不禁又有了新的感悟。不,我不能顺着作者的笔触去吹捧巧珍式的爱。巧珍的爱是大旱后的甘霖,让心里处在寒风冷冽中的高加林倍感雪中送炭。加林对她是感激要大于爱。甚至是冲动后的反思让他觉得要负责任。尽管在我们看来没有什么。可在那个年代没有结婚就牵手、接吻,社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感激和负责让他看到巧珍的可爱、美丽。他们在一起后,心里上的交流多吗?对于一个追求上进、渴望更好生活的男人,再好的农村羊毛毯子比起城里的时髦货逊色太多。世界太新奇,而农村的闭塞已经栓不住男人远飞的心。文化间的差异,人生价值的不同会让他们生活有很多的尴尬与分歧。
再来谈谈亚萍,她过惯了城市生活就再也不想失去了。她的心里很寂寞,但至少丰富的物质能满足她。池塘的污泥再臭,荷花也要靠它生存。她的现实曾一度另我生厌。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要面对农村生活确实要比城市生活差的现实。如果他们还在一起,也未必很幸福。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说,爱情的持久,要看两个人之间的砝码是否平衡,如果差距太大,那么很难成功。我们知道“门当户对”这个名词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似乎成为爱情长久的一个潜规则。
不能怪高加林的狠心,当容颜已逝,巧珍还能拿什么与他抗衡呢?不能怪黄亚萍的现实,当过惯了享受的生活再回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又有谁愿意放弃。我想,要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不但要有巧珍式的善良与体贴,更要有亚萍式的智慧与对自己人生的追求。要努力投资自己提升自我的价值,要主动地去经营自己的爱情,要勇敢地把握自己的幸福。《人生》这本书留给我太多的思考。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充满变数与挫折。但是,我们要推着生活走而不是被生活推着走。
有感爱情
相关文章
- 暂无文章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